減速器廠商如何實現“1+N”的批量復制
本潤機器人 時間:2020-12-08 瀏覽量:999疫情帶來的改變,正在日益凸顯。自動化升級不僅是2020年中國制造業的“高頻詞匯”,更是這場智造內生變革下的底層需求。
2020年,中國工業機器人產量持續攀升,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1-10月全國工業機器人完成產量183447臺,同比增長21%。諧波減速器市場受工業機器人放量、應用領域拓寬雙引擎驅動擴張,正在迎來新一輪的市場上行周期。
本潤諧波依托先進的生產模式及高品質的產品,在2020年獲得高速增長。據本潤諧波創始人總經理熊家鵬表示,2020年至今,本潤諧波減速器出貨量為15000套以上,營收突破3500萬,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25%。

表面看來,本潤諧波似乎是因為乘上了行業發展的“快車”,但如果把時間線拉長,可以看到本潤諧波高速增長背后的核心驅動力則是公司的厚積薄發。
厚積薄發的邏輯
本潤諧波于2012年正式進入諧波減速器行業,開啟了實現核心零部件自主化的道路,彼時中國工業機器人剛剛走過萌芽期。2018、2019年,本潤諧波進入大規模建設擴產時期,公司完成了所有高端生產設備的投入。2019年8月,本潤諧波新增的插齒機、滾齒機及其他設備相繼到位,產品加工精度及穩定性大幅提升,產能也相應迅速攀升。
加大硬件設施投入只是本潤諧波增強自身硬實力的方式之一,為更好驗證自身產品穩定性,本潤諧波在諧波減速器核心業務的技術上,發展出了輕負載工業機器人(2-6軸)、機器人自動化集成兩大業務。
熊家鵬表示,開展這兩部分的業務,主要是在前期諧波減速器產品缺乏標準的檢測設備、諧波減速器產品的檢測方法不完全適宜的情況下,一方面通過生產自己的機器人本體來檢驗諧波減速器產品的精度、壽命;其次通過集成業務收集產品在客戶端的實際應用數據以實時反饋本潤機器人及諧波減速器性能及各項關鍵指標,并以此為根據持續改進自身產品。通過建立諧波減速器、機器人本體、系統集成之間三位一體的關系,本潤諧波形成了特有的閉環產品品質保證體系。
對于諸多國產諧波減速器廠商來說,缺乏豐富的驗證場景是其實現大規模落地的亟需突破的難題。以諧波減速器這類精密傳動產品來說,沒有大量的應用反饋數據支撐,則無法順利且快速進行產品質量、性能提升及產品迭代。
此外,由于天然存在的內部應用市場,讓本潤諧波在內部搭建起了產品-用戶的市場驗證大閉環。
據熊家鵬介紹,本潤諧波在集成項目上每年自用的機器人數量在100臺左右,同時也獨立銷售機器人本體給自動化集成商或終端客戶。這一模式,在前期對本潤諧波減速器品質提升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同時也加速了本潤諧波產品的多品種研發進程。

隨著諧波減速器檢測設備的不斷成熟與完善,本潤諧波與東莞質檢中心聯合共建了諧波減速器的檢測中心,本潤諧波減速器產品的前期研發驗證及生產過程中的產品檢測已轉移至東莞質檢中心。 經過八年之久的研發生產與批量應用,本潤諧波在產品設計、工藝、生產、品質等方面日益成熟與穩定。
當然,對于諧波減速器的研發生產,光有硬件投入是不行的,擁有精通市場和技術的人才才是企業發展的根本。熊家鵬向「高工機器人」表示,本潤諧波的核心競爭優勢是擁有一支高端的專家級研發設計團隊,其中不乏超20年工作經驗的工藝、設備工程師,他們對產品核心技術、行業應用有著非常豐富的經驗沉淀。
正是多年的穩扎穩打,才讓本潤諧波在充斥著波動、不穩定的2020仍然成功開發了多家大客戶,并實現銷量及銷售額的翻倍增長。
1+N,打造產品輻射圈
工業機器人是本潤諧波減速器產品應用的主要陣地,在這個“1”之后,本潤諧波開發了更多的可能,協作機器人、醫療設備、數控機床、航空航天、自動化設備則是“1”之后的“N”。
其中協作機器人正在成長為一個現象級市場,將成為諧波減速器增長的重要一極;一方面協作機器人由于獨特的優勢正在吸引更多的玩家入局,另一方面一臺協作機器人上諧波減速器的用量為5-7個。兩者產生的“乘數效應”將為諧波減速器創造一個需求量高于工業機器人的應用市場。
國產諧波減速器廠商實時響應、全面服務、性價比等優勢,將助力協作機器人廠商快速打開局面,縮短產品研發推向市場的周期,熊家鵬認為國產諧波減速器將成為協作機器人的主流。
本潤諧波早早便布局了協作機器人關節模組的研發生產,目前已成為本潤諧波的核心業務之一,近10家的協作機器人廠商與本潤諧波建立了緊密合作關系。
市場越亂越要“做自己”
諧波減速器市場雖然進入門檻相對較高,但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低價競爭成為了部分廠商的“底牌”,導致諧波減速器整體毛利率快速下降。為跳脫同質、低價的競爭局面,本潤諧波一方面充分挖掘自己的優勢潛力,同時加速開發新的諧波產品,開拓新行業。目前,本潤諧波減速器新產品已處于設計確認階段,即將有全新的產品應用于測試。
堅持“做自己”使得本潤諧波減速器產品自2019年毛利率達到了40%以上。熊家鵬認為,在外資異常強勢的市場前提下,國產諧波減速器的廠商共同目標應該是實現國產替代,做好產品品質,同時深入參與下游客戶前期產品開發的技術探討,為客戶提供全面技術支持,及時響應客戶定制化需求。
合力把“蛋糕”做大了,才能擺脫“喝湯”的日子。